当摄影技术问世后,乃至发展至今的数码影像技术表现,对以视觉表现为目的的绘画艺术,无疑是一种颠覆之击。然而,绘画艺术并未死去。相对于摄影的技术表达,绘画更注重绘画者对于客体的审美观照和主体的内心表现,色彩或构图也更呼应作者内在情感的需求。绘画是一种自由表现的艺术手段,作品是精神抵达的视觉载体。知名油画家、橡皮笔油画的发明者韦康先生近期创作的城市主题油画作品,在视觉多元感受的背景下,通过色彩和图式空间的建立,把日常生活的城市风情与自我审美观照的激情相融合,显然,他对油画叙事表现的技法也有了更深体会。
画刊:读了你近期创作的这一城市系列油画作品,发现你的色彩感觉与图式构建,似乎正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你往新的艺术创作方向的探索,还是自我的惯性激情驱动的一种炫技?抑或是一种自然而然呈现的创作深入?
韦康:正如你所说,我绘画的发展方向是有所改变。我发现在四年前我不懂得“艺术”。以往我只知道依据别人的喜好去画,情感也完全由别人支配。现在我是走进自己内心,画自己的情感,由着脾性去绘画,力图做到“随心所欲”,以求“纯粹”,表现形式随它去。如此作为有难度,几十年来绘画习惯会不断地侵扰与削弱着“纯粹”度。我会坚持。,我不是在探索,而是努力在建构。
画刊:我曾经读过你前些年创作的《十八罗汉像》,那是一组相当深刻的黑色油画系列作品,其实,画面表现的也就是黑白两色而已。然而,为何有关城市日常生活风情的表现,却会在你油画创作中占据很大比重?相比于橡皮笔油画的技法,似乎你现在的创作更注重大色块的表现,色彩浓烈,对比鲜明,确实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挥洒的自在。
韦康:“十八罗汉”等一批黑色油画系列作品,是因“汶川大地震”给我以震憾和悲痛而创作,用黑色来表现是象征沉痛。记得当时我在画一幅菩萨安抚小孩的作品,是一边听着电台里在直播救人现场的节目,一边流着泪在画的。几次由于过度悲伤而搁笔。这些作品后来在美国展出反响很大。我认为黑色它除了能饱含情感,还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近几年我一直在创作以城市为主题的作品。用大色块和浓烈色彩作画完全是随性所致。我不是在画风景画,而是借用城市这个事物来表现我的情感。
画刊:对于现代城市的绘画性表现,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你对于油画形式的把握,与我们熟悉的油画表现形式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源于你对表现形式的孜孜追求,还是你对于城市文化审美观照的一种视觉意义上的解读?
韦康:我是生长在上海的,它给我的印象就如“万花筒”一般,因此,你看到我的作品中斑斓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都源于此。我在绘画时会情不自禁地用五彩缤纷的颜色去表现,而且都会用纯色去画,如果不这样去做,就会感到画不达意。在绘画时我决不对画面作事先的设想,更不会考虑形式,完全随着自己的心情波动有感而发,自由自在地绘画,画到动情时,自己便会消失在绘制之中。画画人只有在放纵自己情感下,绘制出来的作品才会真正凸现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情趣。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绘画形式才会自然形成。
画刊:现代绘画的意义,在于将生命审美的感受与表现叙事,构成有别于自我的独立空间而存在。显然,你的创作更注重视觉的感受力,你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的,还是小幅的,欣赏者都是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会获得真实的感受,甚至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节的微处理。这样的视觉表达形式,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你油画创作的一种自我标志,或风格?
韦康:以前,我给绘画承载的太多。其实把我的情感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已经非常不容易,还要从中体现哲学、文学、音乐,太累了。绘画有别于其他艺术,就是一个能够遵照画者的意图,以色块和线条的方式再现情感的媒介,故在当今的绘画中能运用好这一点就足够了。作品中所产生的感受力,并不是我刻意去追求的,是自然的。至于欣赏我的作品需一定的距离,这是我没有想到,决不是有意安排的。有人说我的作品是抽象的,我不同意,它是具像的。朋友说从我的画中能看出内涵,我非常高兴。我的作品理应有丰富的内涵,在绘画过程中我已经赋予了它。我希望观看我作品的朋友要有想象力,这样就能品味到画中的情趣,与我一起去完成画的使命。这种绘画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称为标志,还是风格,我不知道。总之,我在绘画时从未顾及。
画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