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接近内心的真实 —— 翻阅韦康的油画艺术

事实证明,橡皮笔的诞生对他今后的油画艺术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以后的作品显示出橡皮笔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上海从各方面调集优秀的教师和杰出的画家,在上海戏剧学院创建了美术系。这一举动意味着文革后期高等美术教学的复活以及上海美术教学高地的确立,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其在上海美术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四年后从美术系的各个专业走出了一群日后在上海美术界以及美术教育界叱咤风云的青年才俊,韦康就是其中的一个。而这之前,韦康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崇明农场务农,他所在的连队叫“战斗连”,含特别能战斗之意。而韦康在这艰苦的大环境中也做出了与此称号相匹配的表现:他凭借绘画的能力、处事的魄力以及充沛的精力为自己营造出适宜学习绘画和进行创作的小气候——两年后韦康成为农场美术组的领头人。或许就是这些经历和特有的环境造就了韦康的个性和艺术观,其后的艺术经历证明韦康是一个执着的、不循规蹈矩的、顺着自己脾性做事的、特立独行的、热衷探究的画家。美术史上无数事例表明这类禀赋往往是独特风格产生的土壤。

韦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做过多次个展,这些个展现在看来在韦康的绘画生涯中具有转折和延续的意义。作为画家,韦康并没有有意识地计划好这些个展,他仅仅是按照现实的需要来执行,之所以有意义,也只是后来的认识,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引导他前行,而这一力量就是他的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1987年第一次个展展出的作品显示,韦康已经从之前习得的娴熟的写实技巧中挣脱出来,尽管他在学习期间显示出他在写实方面卓越的才能和深广的潜力,他的毅然决然地放弃写实画法,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一段时间韦康的绘画呈现出一种装饰的风格,他在画面上寻找双重视觉效果:局部的构成和物体的塑造在整体看来显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象。譬如整体是一个人的脸,而局部则是黄浦江上吊车林立,轮船进出的繁忙景像;整体是一个汉字,局部则是五位大义凛然的烈士……这段时期是韦康想象力的初次爆发,是对油画艺术无限可能性的首度触碰,作品表露他意欲重塑油画的童心未泯——童心未泯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七十年代末,韦康发明了橡皮笔,并为此以橡皮笔的特殊技法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还将橡皮笔技法作为油画教学的入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油画取得很好的效果。1990和1995年两次个展就是这个阶段的开始和小结。而韦康做事的认真也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验证橡皮笔的功效,他将人物、静物、风景等等绘画题材来了一个大围剿,一个不拉地实验了一遍。韦康的这个发明在中国油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作为一种工具的发明,尽管对油画发展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但对于个人的意义绝不是单纯的工具那么简单,这个发明蕴含着韦康对油画艺术的独特看法。事实证明,橡皮笔的诞生对他今后的油画艺术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以后的作品显示出橡皮笔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

最近两次的个展是在美国纽约州。之前经过几年的反复研究,韦康觉得单是橡皮笔不能体现他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遂将橡皮笔和其它工具结合起来,这期间甚至还画了大量的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大幅创作。经过大量的反复实验,渐渐地又回到了他喜爱的城市风景的创作,大笔挥洒、纵横涂抹、颜料厚堆、色彩饱和是他这些作品的主要特征。画面上的色彩往往就是纯色的世界,他几乎不做调色,要么就在画面上混合,或者干脆不混合,冷暖色相互并列,故此,这些作品的色彩就像会发光似的,几乎刺得人睁不开眼;笔触洒脱,近看什么都没有,远看又似乎什么都有。他的作品在一个展览中经常就是最响亮的一幅,以至于放在他边上的作品常常显出特别的灰暗。兴致所至的创作习惯以及旺盛的创作欲望,使得他的作品短时间就能堆满他画室的空间。勤探索、高产量的结果就是他对于想要表现的内心的真实已然显现,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确实发现韦康的作品日趋成熟,风格特征也逐渐明确起来。

所谓的内心的真实,一直是画家在寻找的作画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内心的真实与客观的真实有时并不对称,遇到这样的情况,画家的内心就产生了对自然真实进行重新构建的冲动,当然,这无非是画家为取得更为“真实”而进行的不断探索的有意识的行为而已,但有意识的开端却常常引发无意识的结果,那些在别人看来风格独特的作品,画家自己可能并不是很清楚,因为风格从本质上讲就是画家个性的直接体现。画家自信他使用的方法比任何别的方法更能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总是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最诚实的。就这个问题,梵高曾经说过:“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艺术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用毫无生气的、分析的方法来画,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这个看起来的“不真实”其实就是指画家内心的真实。在梵高看来,内心的真实远比客观的真实来的重要。我们可以在大师的“不真实”的作品中看到他们的真诚。

翻阅韦康的油画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康的绘画是凭借理性和直觉,执着地追求着他的内心的真实,从而释放出一种情绪和才气。他的绘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客观真实和内心真实之间寻找的一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非现实的视觉形象,一种对自然物象的心理感受。韦康情愿在脱离对象的状态下创作,以便让自己能够沉浸在自我内心的感受上来体验另一种真实。经过四十来年的绘画生涯,韦康渐渐认识了自己,渐渐接近自己的内心真实。

作者 周培德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